首页 资讯 正文

“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厦门书写两岸融合发展示范答卷

体育正文 140 0

“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厦门书写两岸融合发展示范答卷

“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厦门书写两岸融合发展示范答卷

今年5月,第二十届台湾人才厦门(xiàmén)对接会举办,助力台湾人才登“鹭”逐梦。 (资料图/本报记者 林铭鸿(hóng) 摄)

  盛夏时节,鹭岛再迎盛会。作为海峡两岸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影响最深的(de)民间(mínjiān)交流盛会,第十七届海峡论坛今日(jīnrì)在厦门开幕,来自海峡两岸的嘉宾齐聚一堂,共话两岸交流与合作的美好愿景。

  血脉相连,亲望亲好。近年来(jìnniánlái),厦门坚定不移践行(jiànxíng)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de)(de)(de)“两岸一家亲”理念,不断完善惠及台胞台企政策措施,于2018年4月率先出台大陆(dàlù)首个地方(dìfāng)版的同等待遇政策——《关于进一步深化厦台经济社会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厦门“惠台60条”)。当年9月,出台由全市80个职能部门参与制定的配套实施细则。在厦门“惠台60条”落地见效的基础上,又于2021年12月出台了《厦门市打造台胞台企登陆(dēnglù)第一家园(jiāyuán)“第一站”的若干措施》,推出8条高度契合台胞台企所需所盼的措施,并于2022年3月出台相应实施细则。

  造福台湾同胞(táiwāntóngbāo)、凝聚两岸力量,信念(xìnniàn)坚定,步履不停(bùtíng),一条条惠台政策措施“含金量”“含情量”十足。厦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tànsuǒ)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在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不断(bùduàn)先行先试,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为台湾同胞创造更多发展机遇(jīyù)、更广发展空间。

  厦台交流合作不断(bùduàn)深化

  如今,在(zài)厦门(xiàmén)自贸片区台商发展服务中心,在厦的台胞台企通过“两岸一窗”的方式,就可以将涉及(shèjí)两岸的业务集中于一个窗口办理。

  这是(zhèshì)厦门自贸片区台商发展服务(fúwù)(fúwù)中心今年(jīnnián)创新打造的“两岸一窗”服务新模式,包括审批服务、政策服务、创业服务、人才服务、生活服务等,这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内容,可以满足台胞在大陆学习、工作、生活、展业的多元化需求,同时提供台湾地区特色服务,实现涉台事务(shìwù)“一窗通办”。

  台胞郭先生在(zài)厦门经营一家人工智能企业(qǐyè),大陆(dàlù)蓬勃发展的人工智能产业浪潮为企业带来良好发展机遇。“‘两岸一窗’服务模式的创新推出,为台湾科技人才打开了一扇通往大陆广阔发展空间的大门。”郭先生说出了在厦台胞台企(táiqǐ)的心声。

  一扇窗口折射出厦门(xiàmén)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的(de)铿锵步伐。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de)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台湾诗人余光中(yúguāngzhōng)当年曾以一首《乡愁》,道出(chū)游子绵绵的思乡之情。

  如今,厦门机场(jīchǎng)对台客运(kèyùn)航班(hángbān)不断加密,厦台两地人员往来更加频繁。厦门完善软硬件设施配套,厦金大桥建设快速推进;五通客运码头三期建成投用,并启用人脸识别、无纸化通关等智能化应用系统,为两岸(liǎngàn)同胞直接往来提供安全便捷通道。

  应通尽通,能通(néngtōng)先通。厦门率先标准化领域改革推动两岸标准共通,建设大陆(dàlù)首个两岸标准共通服务平台,汇集两岸各级各类(gèlèi)标准29万多项,实现台湾地区企业标准公开、标准数据查询、在线编写、智能比(bǐ)对等“一站式”标准化综合服务功能。

  以通促融,给台湾同胞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厦门(xiàmén)与台湾,进一步拉近“生活圈”、拧紧“合作链(liàn)”、共筑“同心梦”。

  同等待遇落细(luòxì)落实

  前不久,第二十届台湾(táiwān)人才厦门对接(duìjiē)会成功举办,共吸引近80家用人单位、14家台青双创基地以及300余名台湾人才登“鹭(lù)”逐梦。

  据了解(liǎojiě),相比全国同类城市,厦门(xiàmén)对台湾人才扶持力度始终保持领先,各类优惠政策和制度(zhìdù)不断优化细化,全面覆盖台湾高端领军人才、专业人才、创业青年、大学生等,涵盖(hángài)了创业、就业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台湾人才愈加感受到家的暖意。

  两岸关系根基在民间,希望在青年(qīngnián)。近年来,厦门先后出台《厦门经济特区鼓励台湾(táiwān)青年来厦就业(jiùyè)创业若干规定》等涉台法规政策,持续推进政策制度创新。台青来(táiqīnglái)厦门创新创业,给予创业项目启动补助、创业场地补贴、创业项目成果奖励等。

  目前,全市已培育市级以上台湾青年就业创业基地26家,各青创基地吸引台青就业创业人数累计近万人。在(zài)惠台政策措施的助力下(xià),大批台湾青年踏实奋斗,在融入大陆(dàlù)发展中实现人生价值。

  《厦(shà)门经济特区直接(zhíjiē)(zhíjiē)采认台湾(táiwān)(táiwān)地区职业资格若干规定》今年1月(yuè)正式施行,这是大陆首部直接采认台湾地区职业资格法规。厦门创新开展两岸职业资格直接采认,现已发布实施103项台湾职业资格采认清单,包括医师、教师、通信技术、建筑师、社会工作(shèhuìgōngzuò)师、电脑软体设计、重机械修护技术士等,目前,已直接采认台湾职业资格235人,切实打通台湾人才在厦职业成长通道,为台胞来厦就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有(yǒu)了这张许可证,我们在大陆发展更有信心和(hé)底气了!”今年2月,在厦经营一家文化传媒(wénhuàchuánméi)公司的台胞江先生拿到了大陆首张针对台湾业者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今后也可以在大陆拍短剧、做动画,从事影视制作及版权交易、代理交易。这是我市不断放宽台企市场准入(shìchǎngzhǔnrù)的一个缩影(suōyǐng)。

  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厦门屡开先河,放宽市场准入,支持(zhīchí)台胞申办个体(gètǐ)诊所,支持台湾(táiwān)建筑企业经批准在厦门从事相关建筑活动,支持台湾龙头产业合作设立台商基金(jījīn),支持台企参评“老字号”……厦门在以惠促融方面先行先试(xiānshì),不断完善保障台胞福祉和享受同等待遇的政策服务体系,推进(tuījìn)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

  在惠台政策持续释放的“磁吸效应”下,台胞台企被大陆不断释放的善意和利好所吸引(xīyǐn),纷纷来到这里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截至今年3月底,全市实有(shíyǒu)台企6344户,台湾个体工商户750户。此心安处是吾乡(xiāng),从安居到乐业(lèyè),从追梦到圆梦,越来越多台胞正以“新(xīn)居民”身份融入“新家园”。

  让台胞(táibāo)选择厦门爱上厦门

  融合发展,纽带在“情”。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让两岸同胞心(xīn)与心贴得更(gèng)紧,共推两岸融合发展,共建共享第一家园。

  在第十七届海峡论坛(lùntán)重要配套活动之一——第二十届台湾人才厦门(xiàmén)对接会举办期间,为了让更多台湾青年深入了解大陆,主办方特地邀请在厦门就业的台湾同胞向来大陆追梦的台湾青年分享(fēnxiǎng)他们(tāmen)在厦就业创业的奋斗故事和宝贵经验,增强台湾人才来厦情感认同和发展(fāzhǎn)信心。

  “大陆(dàlù)市场非常广阔,我看到了很多机会,大陆的(de)眼光和视野早已迈向了全世界。我建议台湾同胞多来这里看看(kànkàn),主动拥抱大陆快速发展的节奏,厦门可以成为台湾同胞的逐梦之地。”爱睿思(厦门)科技有限公司联合(liánhé)创始人兼总经理、台胞黄先生分享自己的获得感。

  贴心的是,在台湾(táiwān)人才(réncái)抵厦(dǐshà)当天,主办方举办了“台湾人才大陆就业适应性培训”。围绕台湾人才登陆后可能面临的职业发展相关情况进行引导,针对台湾人才的知识结构、语言优势及(jí)特质特点,帮助(bāngzhù)他们挖掘自身优势,了解大陆就业环境及热点就业岗位,建设就业心理预期,提供个性化(gèxìnghuà)职业发展建议,以便更加平稳转换职业赛道,融入大陆工作生活。

  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加深(jiāshēn)相互理解,增进互信认同,才能推动两岸交流回归(huíguī)心灵,走向深处、落到实处。

  文博会、图交会、“中华情·中国梦”中秋展演、海峡两岸(hǎixiáliǎngàn)民间艺术节、海峡两岸百名(bǎimíng)中小学(中职)校长论坛、海峡两岸中学生闽南文化(wénhuà)夏令营等各项活动不断推陈出新,让(ràng)两岸同胞心贴得更近、情融得更深。

  选择厦门(xiàmén),爱上厦门。

  越来越多台湾同胞表示,这里不仅是他们追寻梦想的(de)热土,更是心灵契合、文化交融的温馨家园(jiāyuán)。

厦门日报记者(jìzhě) 黄怀 蔡绵绵

“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厦门书写两岸融合发展示范答卷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